一直對阿拉伯世界感到神秘與好奇。今年夏天,阿曼為我開了一扇門,通往一個美麗新世界。
阿曼? Oman! 大部分人聽到都一頭霧水,說明是在阿拉伯半島那邊之後,還是很難接下去。
怎會想去那裡?有什麼好玩的?會危險嗎?沒辦法,那裡通常是台灣課本和新聞忽略的地方。
其實我之前也沒什麼概念,一切緣起於四年前在瑞士策馬特看夜景時遇到了三個阿曼年青人。
他們相當熱情,分享旅遊見聞,對自己國家的風光也充滿自信,歡迎我去阿曼玩。
當場掏出手機google跟他們確定他們來自Oman這個在台灣默默無聞的國家。
稍微搜尋一下,發現阿曼的景色蠻特別的,有高山也有大海,還有許多台灣沒有的風土民情。
人家是靠石油賺錢而不是靠觀光,1塊錢美金只能換0.38 Oman Rial。
我喜歡特別但人少的地方,這種曖曖內含光的國家,更是令人心神嚮往。
在現代化中還保存著濃濃的阿拉伯風情,應該趁還沒被西方文化污染前趕緊造訪。
雖然是君主專政的國家,但據說治安良好,社會安定,和南邊的葉門形成強烈對比。
伊斯蘭教禁止飲酒,不可以穿比基尼,或許這樣,西方遊客不太愛來。(連結:沙丘帳篷Wahiba)
提議去阿曼玩,但是印象中阿拉伯世界對女性限制頗多,就暫且擱置。
年初考慮去中亞,卡在簽證,在背包客棧上看到阿曼開放免簽(2023/9起需電子簽證)的消息,就決定是它了。
可是沙漠地區的夏天可是會熱死人的,大部分營地關門休息,絶對不是最佳旅遊季節。
但又覺得今年初冬日仙境 拉普蘭的零下二十度都沒問題了,這次要挑戰自己對高溫的極限。
而且淡季的機票和住宿都超好訂,想住哪家就訂哪家,基本上都有空房。(連結:綠山峽谷晨與昏)
比較傷腦筋的是,免費的簽證只有14天,阿曼面積是台灣8.5倍大,只好捨去南部與最北端。
就這樣,搭乘廉航,告別了炎熱的台灣,在吉隆坡機場旅館睡了四小時,飛向更熱的中東。
雖然戶外動輒四十度高溫像烤箱,但因為乾燥,實際上體感溫度和台灣夏天差不多。
最後到達沿海地區就像蒸籠一樣又溼又熱,一離開冷氣,全身便開始冒出豆大的汗珠。
此外阿曼地表大都光秃秃的,要在室外找到能遮蔭的地方躲一下都很困難。
令人想起那年海角一樂園的那種熱度。通過台灣酷暑的試煉,此次來阿曼沒曬傷也沒中暑。
車子的冷氣開一下就涼快,比起在零下二十度要讓車子解凍除霜容易多了。(沙漠綠州駱駝行)
室內沒有限溫令,冷氣總是充足。大清真寺及博物館是最佳庇護所,讓身心靈都舒暢。
高山上入夜後倒是有一絲涼意,戶外餐廳生火取暖,有的阿拉伯人還會穿上厚外套。
撇開高溫帶來的不適,我很喜歡這次的阿曼之旅。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淡季旅遊的魅力。
因為熱到觀光客不來,連本地人都晝伏夜出,往往整個偌大的景點就由我包場。
郊外更經常空無一人,例如這西元前3000年留下來的遺址,是我見過最孤寂的世界遺產了。
一個人在錯綜複雜有如大型迷宮的城堡或廢墟裡穿梭探索,也是此行常有的體驗。
多次遇到羊、驢、駱駝。有時候覺得在荒郊野外遇到動物的機會比遇到人類的機會還大。
大概只有我這種無論如何就是要到此一遊的觀光客才會在阿曼夏天的大太陽底下活動吧。
美中不足的是空氣品質不佳,天空不夠清澈,原本應該很壯麗的山脈經常蒙上一層灰。
還遇上兩次沙塵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萬物和自己被黃土吞噬,幸好不算猛烈,只是一身沙。
氣象預報每天都是晴天,只有一天傍晚在購物中心裡聽到大雨滂沱,出來時停車場都積水了。
阿曼有三千公尺的高山,有一千公尺深的峽谷,有沙漠,有海洋,適合冒險活動。
有古蹟,有融合伊斯蘭文化的現代建築,但沒有鄰國的奢華炫富,也不會有突兀的高樓大廈。
放眼望去,大多是低矮的房舍,搭配土色或白色的外牆,和週遭古老嶙峋的山脈相襯。( Birkat Al Mouz)
最醒目的建築、最頂級的建材、最華麗的裝飾,大概都只出現在國家級的清真寺和博物館。
在內地,人們大多穿著傳統服飾,男生是白袍小帽,看起來乾淨清爽,一副大同世界的樣子。
人民友善,環境清潔,物有所值,異國風情佳,公路品質好,三千公里的旅程一路順暢。
如果說芬蘭是西方幸福國家的代表,那麼阿曼就是阿拉伯世界的烏托邦了。
但願這個國家美好的土地與傳統文化能夠長久留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