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暑假,進行了三個環島之旅,其中最棒的當然不是台灣本島,而是綠島和蘭嶼。
第一次去蘭嶼是2007年,高鐵剛通車。六月初,飛魚季剛結束,岸上還可見到美麗的拼板舟。
那次因為颱風導致船隻停駛,在墾丁多待了一晚,才知道原來南國的鳳凰花可以開得如此火紅。
有幸見到史上最大的拼板舟「ipanga na 1001跨越號」,當時即將勇渡黑潮到台東並前往台北。
那時年輕,五天四夜全島走透透,大小天池、祈禱山、氣象站、野銀冷泉、青青草原都去了。
那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當地沒什麼遊客與商店,也沒幾家餐廳和民宿,就是簡簡單單的美好。
2020舊地重遊,一樣從後壁湖出發,一段颱風尾的顛簸後,映入眼簾的是好藍的水、好綠的山。
不同的是這次遇到疫情鎖國,國旅大爆發,行前已先打好預防針,做好勇於面對人潮的心理凖備。
碼頭附近人山人海,島的東西側分別開了家7-11。13年不見,變得熱鬧多了,既期待又怕傷害。
沒租過這麼歷經(海)風霜(鹽)的車,無法上鎖,方向盤怎麼擦還是髒的,乾脆將它包紮起來。
冷氣不涼、輪子像是要散了,但在豔陽底下、陣雨來襲或是經過揚塵路段時,就會發現它的好。
入住的民宿,開門見海。有一次還遇見一大群羊在家門口,羊嚇跑,我也驚喜的來不及拿相機。
行前發現地圖上多了兩個"秘境",最想一探究竟。不過從seven門市內摩肩擦踵的熱絡就知不妙。
第一天下午先去朗島探秘,天哪,這秘密也太多人知道了。失望之餘只好期待明早的東清秘境。
如同之前尋訪無人秘境的經驗,網路上查得到的秘境都早已不是秘境,連狗狗都來秘境戲水了。
連早起這招也不太管用,總會有人比你早到。這碧綠的海水讓我想起南法Cassis的峽灣。
今年沒能去Benagil Cave,倒是游進這東清秘境裡,有一小小珊瑚礁洞穴可讓我想像。
乳頭山,上山時遇到一位手腳沾滿泥巴獨行下山的姑娘,提醒我路滑並說這是她最愛的地方。
果然值得揮汗陡上,居高臨下,珊瑚裙礁和軍艦岩一覽無遺,而且待了一陣子沒遇到其他遊客。
暫時抛開下方環島公路絡繹不絕呼嘯而過的摩托車隊,獨享山上炙熱的陽光和蔚藍的海景。
另一邊是東清灣的景色,早些時候去的秘境就在眼前,後天要去的情人洞就在左下方。
渾然天成的雙獅岩。絶大部分的遊客僅止於在公路旁拍個到此一遊照,或在公車亭躲太陽。
吸引我走到海邊的是這一群山羊。怎麼最老的走後面,領頭羊是最小的?好奇的跟了上去。
意外的跟著牠們來到這個真秘境:漸層的海水和天空,濃烈鮮明的色彩,像極了一幅超寫實油畫。
再到東清灣,現在的拼板舟已經轉型為讓觀光客出海體驗的工具,海面上一下子繽紛起來。
傳統拼板舟原本就可直接上岸及下海,不需停在港裡。可是照片右側外面還是蓋了水泥港口。
對面的野銀部落,沿山坡而建,原本家家都可在傳統地下屋前的靠背石看海,現在已被樓房擋住。
不免俗的也環了幾次島,南邊有核廢料,西岸的村落較擁擠,但海水都是同樣美麗。
第三天早上水氣頗重,從冷氣房出來的相機鏡頭起霧。等鏡頭乾淨了,太陽也出來了。
Seven前擠滿了買東西及看日出的遊客,幸好東清灣的南側還保有一些清晨該有的寧靜。
今天的重頭戲是野銀冷泉,腳下海水清澈,遠方綿延的青山還頭頂著著白雲,好一幅全景畫。
最特別的是海上的礁岩上面竟然長了綠色的草,真是有點超乎自己對火山島的認知。
下午參觀了地下屋,阿嬤感嘆她台灣來的孫子已不吃芋頭要吃漢堡,不喝水要喝"跑跑步的飲料"。
面對強勢文化的入侵,達悟族的文化逐漸消失,希望蘭嶼不要失去它和自然共處的傳統與智慧。
最後一天早上,來到情人洞。崎嶇不平帶點詭異的地形,應該是火山熔岩跟大海加上時間的傑作。
今年無緣去巴斯克Zumaia海邊看壯觀的Flysch,那就看看這迷你版的劍龍稜吧。
回首最原始的野銀部落,蘭嶼正在台灣化。如果房子、商店、飲食都和本島一樣,那還是蘭嶼嗎?
離開前再去一次朗島秘境,這次總算等到幾分鐘的清場時間。怎麼這時候想起了羅浮敦的Hamnøy?
原來全世界最美的風景都是一樣的,就是沒被人類破壞的大自然,或是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
現在的手機可以迅速的掃出全景照,但再也拍不出十三年前樸實而單純的悠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