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軾的《觀潮》寫於九百多年前,至今仍耐人尋味。趁此次去杭州,去隔壁的海寧觀潮。
而廬山煙雨尚無緣見識,但此行運氣不錯地抓住梅雨季的尾巴,先體驗了西湖煙雨。
許多地方名氣大,但名過其實,或是受盛名之累,人潮過多,旅遊的體驗並不佳。
常常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期盼了好久,花了好多心血,到現場卻覺得不過爾爾。
行前對於西湖這類已經出名了千百年,應該被玩爛了的熱門景點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
沒有“未到千般恨不消"那種執念,反而在遇到比想像中出色的風景時,更加欣喜。
這次的西湖之旅是從雨中開始的。下了車,走到 浴鵠灣水邊,亭台樓閣煙雨中,如夢似幻。
很少在雨中出遊,反而多了新鮮感。雨後的空氣更加清新,植物洗得乾乾淨淨、 青翠欲滴。
水汽在湖面上繚繞,彷彿為這片湖水披上了一層薄紗。輕舟靜悄悄的划過,若隱若現。
子久草堂,在水一方,乃元代著名畫家、《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結廬隱居之處。
下雨天,遊客也比較少,更能在西湖週邊廣大的森林裡悠閒地漫步,享受寧靜的時光。
從沒想過這個自古以來就被文人稱頌的西湖,竟然有這麼多生意盎然,人煙稀少的角落。
小雨中在蘇堤上散步很愜意,但隔天沒帶傘,走到一半突遇午後雷陣雨,淋成落湯鷄。
如果說晴天的西湖是濃豔的油畫,那麼煙雨中的西湖就是淡雅的水墨畫了。
難怪蘇軾又說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無論是煙雨朦朧的詩情畫意,還是晴空萬里的湖光山色,西湖都美得讓人沉醉。
錢塘江大潮是從小就聽聞的奇景,在大陸甚至出現在小學四年級的課文當中。
本來是沒有很想去看錢塘潮的,因為最壯觀的時候是在每年農曆八月十八,還差兩個多月。
印象中看過最壯麗的浪潮是在八年前泰利颱風過後的東北角,雪白的長浪一波接著一波。
波濤洶湧,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平日的錢塘江應該沒那麼有看頭,
也不會像站在瘋狗浪搖滾區第一排那麼刺激吧?
關於風景,可以的話就要看最好的。但中秋節想必人潮洶湧,難以靠近江邊。
APP預報七月七日,農曆六月初二,觀潮指數僅兩顆星。不曉得何時還有機會,還是去吧。
可以觀潮的地點很多,分別主打沖天潮 、 回頭潮 、 交叉潮 、 魚鱗潮等,一時選擇障礙。
最後選了經典的塩官一線潮。要收費,看起來不錯的古鎮還在整修,但是環境整潔。
潮水預報下午一點三十分,星期天高速公路的車潮有點多,幸好趕在大潮來臨前幾分鐘就位。
到了江邊才真正明瞭,錢塘潮看的其實是漲潮,潮汐的潮。過往所見的是浪,海浪的浪!
江面寬數公里,大太陽底下,眾人躲在數個巨大且有階梯式看台的觀海亭裡,引領企盼。
很準時的,潮頭一線排開,由遠至近,如萬馬奔騰般襲來。現場為之瘋狂,我也湊到江邊。
轟隆隆的巨響越來越近,潮水以千軍萬馬 、 所向披靡之勢從眼前經過,眾人不斷驚呼。
百聞不如一見,雖然當天不是最佳賞潮日,但已可想像八月十八大好幾倍、天下第一潮的氣魄。
不到兩分鐘吧,水面與岸上的喧嘩又歸於平靜。但仔細看,錢塘江的水位己上升了一大截。
此次杭州之行,既有西湖煙雨中的柔情萬種,也有浙江潮水中的壯麗澎湃。
西湖的靜謐與錢塘潮的壯觀交織出獨特的畫面,讓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多彩、變幻萬千。
無論是未曾抵達前的憧憬,還是身臨其境時的驚嘆,都給予身心滿滿的正能量。
這段旅程最終帶給我的是種豁然開朗的心境,在再三回味中,感受到天地間的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