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一棵樹的一年之後,我的目光轉向這條溪,有空便來走走,曬曬太陽,拍拍照,玩玩水。
有些人覺得台灣很醜,那是因為他們一直待在被貪婪之人破壞的地方,沒有見識過台灣原始之美。
台灣得天獨厚,那麼小的地方,就有高山有海洋,有丘陵有平原,還有分佈於其間的無數溪流。
而且交通便利,要是心血來潮,也可以早上爬爬山,下午溪邊玩水,傍晚再去海邊踏浪看夕陽。
放眼全世界,很少有國家有這樣子能夠一天之內輕易遊山玩水又下海的環境。
可惜大部分的人都沒這樣的體驗,因為很多山被濫墾,河川大多又黑又臭,海邊都是垃圾。
很幸運,我還有這一條溪可以徜徉,雖然不可能完全沒有污染,但在今日已屬難得。
當然,世界上多的是比它還波瀾壯闊的大河或清澈秀麗的溪流,實際上享受得到的才是真的。
根據記載,日據時代這條溪還出產香魚。曾幾何時,這些嬌貴的魚種早已不見蹤跡。
台灣人短視近利,隨便亂倒廢棄物,偷排廢水,幾十年下來,各條河川幾乎成了臭水溝。
最可恨的是黑心商人將重金屬或化學廢料在山上或河邊傾倒掩埋,無視下游的農田及自來水源。
然後政府花大錢在河邊蓋起高高的堤防,眼不見為淨,也阻隔了人們親近河川的機會。
還有那種將河岸河底整個水泥化的工程,簡直就把河川變水溝,不曉得害多少生物無家可歸。
近年流行號稱生態工法的石籠,外面包覆的鐵網沒幾年就斷成一截一截,散佈在河床撿不完。
面對大自然,這種圍堵的治水方式只是將納稅人的錢丟到水裡製造垃圾而已,而且看起來很醜。
其實就把本來該是河川的土地留給河川,水自己會找到出口,水土最終會達到一個平衡。
幸好這個河段還維持著較天然的形態,看出去不會有太多麼礙眼的人造物,還算賞心悅目。
曾在一位前輩的桌上看過鄉土攝影師葉裁的作品集,記錄著溪邊人們的日常,留下珍貴的影像。
幾十年過去,對面的青山依舊在,但是人文和水文已大不同,很多景象已經消失不見。
對面的山腳下冒出了高樓,後面河堤上建了高架快速道路,岸邊多了容易卡垃圾的石籠。
從前的人和河流的關係非常密切,豐水期南北兩岸的往返要靠渡船,枯水期時就搭起木橋。
現在土石流淤積,上游又蓋了攔水壩,水道又淺又多石頭,已經不可能划船渡河了。
如今在這條河上應該有十幾座水泥橋吧,可是人們總是來去匆匆,有誰會停下來看一眼?
更不用說下到溪邊接觸一下孕育整個城鎮的生命之水。因為大部分人都認為溪水很髒,不想碰。
最早是因為好奇,找到一條小路下去,後來有同事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就是在這邊玩水。
莫約十年前溪邊堤防外的高灘,相隔兩公里就有兩個露天游泳池,可安全的游泳並欣賞風景。
個人不喜歡室內溫水游泳池,覺得關在密閉空間的感覺不太好,空氣中摻雜消毒水味和黴味。
後來附近蓋了室內游泳池,那兩個露天泳池一個拆除,一個轉型成兒童戲水淺池,實在很可惜。
在這區域活動已經好幾年,之前還會涉水到對岸再往上游探勘,找到一個水流平穩的深潭。
某一次遇到兩個全身光溜溜的小朋友,問他們哪裡玩水好,他們手一指:那邊就可以了。
原來之前我一直瞧不起的地方就是個天然游泳池,水道夠長夠寛夠深,從此就不再長途跋涉了。
另外一個區域也不錯,水道更寛更長但較淺,只是位在下游,感覺水質就差很多。
能夠在天然活水中游泳真是一大樂事,抬頭是藍天白雲和青山,低頭可和魚兒一起悠游。
不一定要在海中才能浮潛,這個溪潭裡就有數百條大大小小的魚,最大隻應有40公分吧?
這裡的優勢魚類是何氏棘鲃(更仔、捲仔),被人從南部東部帶來的台灣特有種,危害本地生態。
冬天,陽光照射下,這裡的水清澈見底,還帶點藍綠色,和馬爾地夫的海水一樣,沒有味道。
如果台灣每條河川都能變回原本乾淨的模樣,那就不用大老遠去墾丁花東離島或是出國玩水了。
在這裡游過泳,就不會想去日月潭參加萬人泳渡了。對不起,我已經被這裡的靜與淨給寵壞。
炎炎夏日,浸入清涼的溪水,看著溪中的魚兒的在波光中閃亮,立刻暑氣全消。
這裡常常可以看到大冠鷲在高空鳴叫盤旋,白鷺鷥悄悄低空掠過,鶺鴒鳥在石頭上搖尾巴。
夏天還有大量蝴蝶在溪邊吸水,蜻蜓不時點水,偶爾也會有野狗兒來喝水。
大白天裡,貓咪和青蛙就很少看到了,搞不好晚上很熱鬧也說不定。
比較討厭的是小黑蚊,神出鬼沒,一不注意就被叮個滿身包,會癢個一個禮拜以上。
不過這個以台灣為名的滋擾性昆蟲並不能阻止我一再的來到這個好地方。
之前在瑞士伯恩和土恩看過很多當地人在河裡玩漂漂河,在激流中載浮載沉,覺得好瘋狂。
這條溪水大部份的時間比瑞士的雪水來的清澈溫暖,也沒那麼湍急,真的可以來一段隨波逐流。
只是溪底的石頭很多,要慎選下水的地方,稍微避開暗礁就是了,不然可能會擱淺。
岸邊有兩處應該是有心人士挖出來的小池子,終年清澈的泉水源源不絕的流入。
裡面有不少小魚和蝦子,旁邊有個大石可坐可躺,是個玩水後洗手洗腳泡泡水的好地方。
就算不玩水,這裡也適合坐看雲起時。眼前這天寬地濶的視野,可以好好的欣賞藍天白雲。
上下左右各180度的視野,就算手機的全景功能也只能勉強收納,常常力有未逮。
天上的雲朵不停的變幻,每次去都有不同的驚喜。這可是都市叢林中的人無法享受到的。
幾年前還會有小朋友結伴來,衣褲脫光丟岸邊就往溪裡去,就像尋找清涼戲水秘境裡寫過的。
可是近幾年已看不到玩水的小孩,大概現在的小孩假日不是打電動就是上才藝班了。
常覺得大自然是大人及小孩最好的遊樂場,有那麼好的環境不去玩實在太可惜了。
當然玩水會有一定程度的風險,但是常親近就能瞭解什麼地方是可下水的,什麼情況是危險的。
大雨過後,溪水又急又濁,就不要下水了。這樣的水勢,水淹到小腿肚就站不住了。
即使是看似平靜的水面也不能大意。因為折射的關係,從岸上看起來水很淺,實際上深多了。
有些地方會有暗流,水邊水底的石頭高低不平,青苔也很滑,也要步步為營,以免滑倒受傷。
在這裡最常遇到的是來釣魚的人。不太欣賞釣魚這種活動,覺得是把快樂建築在魚兒的痛苦上。
而且有些釣客會亂丟垃圾,包括釣線,魚鈎,大大小小的塑膠袋等,實在很討厭。
有人在一旁甩竿的話也怕被鈎到,幸好台灣很多活動都是一窩蜂,最近溪釣熱潮比較退燒了。
一兩年前流行空拍機,嗡嗡嗡在頭上就像隻大蒼蠅,幸好近來這種惱人的玩藝也退流行。
曾遇過老婦人提著一桶衣服來河邊洗,也看過有人帶香皂來河裡沐浴,或是帶狗狗來洗澡。
有人來採砂石,也有人帶著麻布袋來尋寶,還有人放置魚簍魚籠魚網,可是魚有那麼好騙嗎?
檢查一下,真的有好大的溪蝦和小魚在魚簍裡,只要環境沒污染,靠水吃水是可行的。
有人在溪邊高灘開闢開心農場,還巧妙的將水引到水車處再打到上面的水塔,真是厲害。
最特別是看到一個外國人駕著獨木舟,從上游的激流衝下,划過我面前,轉眼又順流而下。
也曾看到西方情侶袒胸露點大曬日光浴,看來洋人比我們會享受台灣的自然環境呢。
偶爾會發現地上留下啤酒罐,維士比,煙蒂,來此散心不錯,可是請把垃圾帶走好嗎?
最怕是來河邊烤肉的,燻黑地面,杯盤狼藉又不把垃圾帶走,對我們人民的素質實在只能搖頭。
所以有時候我就來個淨灘活動,帶個大塑膠袋把看得到的垃圾撿一撿,以免破壞了美好的畫面。
其實大自然也有自清能力,只要來個大洪水,大部分的垃圾就被沖走了,但也帶來了新的垃圾。
來這裡好幾年,每次洪水過後,沙石的分佈,河道的深淺,陡緩就會有所改變。
找到一張六年前的照片,那時的石頭好像比較小,岸邊的落差也沒有那麼大,草也沒那麼高。
相近的角度現在變成這樣,流水,砂石和植物的拉鋸戰各有輸贏,有點滄海桑田的感覺。
現在上游築起攔河堰,流到下游的水量長期變少了,但水流緩慢似乎比較不會帶來泥沙。
之前雨季和乾季的水量差很大,颱風過後,幾乎氾濫整個河床,水勢驚人,萬夫莫敵。
乾季時,溪底的石頭一一露了出來,最淺的地方只要踩著石頭,就可雙腳不濕的走到對面。
除了大雨,上游施工也會使溪水變混濁,如上方的濁水溪和下方的清水溪,涇渭分明。
如果水勢過大或太混濁,就得暫時忍住玩水的衝動,只能作岸上觀,俟河之清。
隨著季節的交替,溪水的起落和週圍植物的枯榮,也有著不同的變化。
春天通常陰雨綿綿,空中的水氣較重,難得有藍天白雲。
久旱逢甘霖,梅雨季節帶來了及時雨,大水漫過兩岸的石灘,也解除了限水的危機。
夏天颱風或豪雨過後,溪水會暴漲,變得混濁,水聲伴著溪底石頭的滾動聲,勢如萬馬奔騰。
2020年七月沒有颱風,水藻大量的繁殖,河底變成鮮綠色,和白色的石頭構成了奇特的畫面。
2021年的烟花颱風過後,整個河床好像被鏟平過,水的力量真驚人,河川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輪迴。
山雨欲來風滿溪谷,景象非常壯觀,但不宜久留。趕緊撤退以免被午後雷陣雨淋成落湯雞。
大自然就是最神奇的藝術家,明明是來了很多次的地方,還是會發現許多新鮮有趣的事。
秋天是一年當中最佳的季節,不會太熱或太冷,久沒下雨的溪水變得平易近人,清澈見底。
初秋河床上甜根子草在河床上開滿白色的花海,數大就是美。只是今年缺水,這段河床都乾涸了。
之後河床上會變成一片枯黃,換青葙上場,從石頭堆裡冒出一束束鮮艷的花。
秋末冬初水位下降,原本滔滔不絕的溪水變成涓涓細流,連狗狗都可以輕易的走到對岸。
冬天來臨,寒冷的東北季風狂吹,就比較不會想去溪邊了。少了人為的破壞,剛好休養生息。
不過春天很快的又會再來,水量又會再度上升,年復一年,願這片好山好水能夠長保清淨。